白毫禪寺 菩薩的悲願
人道的休息站你 我的心靈之家
給
痛苦無助的心 迷惘勞累的心
受傷悲痛的心 猶豫不安的心
一個休息的地方
藉由暮鼓晨鐘的啟示
求悟一顆定淨的心
再踏上旅程
重新出發 追求圓滿的人生
時間可以遠溯自1989年開山建寺,更遠還可以再遠溯自三、四十年前。那時,開山和尚每年用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往來南北各監獄弘法,無論是站在台上面對受刑人;或是下課在監獄外面所見;甚至回到住的地方碰到的親子問題,無一不讓人感慨萬千!
‧ 他們才二、三十歲,一判一、二十年,出來後,生命的意義要如何開始?
‧ 鐵窗外面的親人,傷口如何癒合,幼小的子女將來會不會變成二代同牢房?
‧ 監獄門口,一排排等著探親的人,有臉上爬滿皺紋的老人、有牽著小孩的懷孕婦女,他們又如何支撐自己?
‧ 生活週遭,有無力的家長訴說不聽管教的孩子;有無助的孩子抱怨他們的父母不相信他們內心的聲音,親子的交集在那裏?
無境不生心,智慧從慈悲來,慈悲從苦難眾生來。1989年元月,白毫襌寺在十方善信護持下,於南投名間鄉開山建寺。本著人文關懷、人道休息站的理念,為人類生命提供第二個清淨的家、一個峰迴路轉的出口。
※ ※ ※
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顆欣賞、活潑、悅納、易感、開放的心,就像源頭活水,自然能照開共徘徊的天光雲影。所以白毫襌寺在建築環境規劃上,本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境教的理念,強調情境的薰習功能。硬體建築以中間色、高穩定性的灰色為主;加上翠綠的山色與植栽;及桂花、含笑、冬梅的白,觸目所見,一種素雅的清涼,自然從心而生;一顆跳動、勞累……的心,自然得到沉澱、洗滌。
白毫禪寺不只是宗教禮佛的殿堂。佛陀的教育是圓滿的生命教育;佛陀的智慧是不畏不驚不怖的超脫智慧;佛陀的同體大悲精神是人間祥和進步的不二法門。人間一切悲苦煩惱皆可在佛陀浩瀚如海的智慧語錄中求得依止與解答,從而遠離貪嗔癡;遠離混亂障蔽,進入一個調理從容、自我掌握的清明世界。更精進者更可步上離苦得樂、福慧雙修、解脫自在的菩薩清涼道。願世人皆能學佛、同霑法喜,這是白毫禪寺的共願。 白毫禪寺不只是誦經超度的場所。大殿寬敞的迴廊上,莘莘學子專注用功的身影;智慧池畔疊疊的石頭上,青少年沈思人生意義的身影;大悲殿慈祥的觀音菩薩前,虔誠訴說心事的婦女身影;面對蓮池清影,重新省思人生真諦的中年男子身影;大寮中一邊清洗大堆果菜,一邊歡談暢然的義工身影;不甘不願的被師長連哄帶罵上山,卻歡喜甘願皈依的『無塵營』學生身影;活潑好動卻又純真可愛的『兒童學佛營』的小菩薩身影;不是佛教弟子卻因『一日禪』而精神振奮,迫不及待想回校散播慈悲、散播愛的教師身影;上山時煙不離手、三字經不離口,下山時卻謙虛有禮的『白毫學園』學生的身影……。 時時展開雙臂,歡迎回家的大眾;時時伸臂攘袖,準備辦理各項有益眾生的活動;時時打開心、耳,接納、安慰眾生的煩惱無明,這是白毫禪寺入眾的精神;是白毫禪寺境教背後的使命;更是白毫禪寺開山建寺的第一念緣起!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